建筑,长于文化,而后长于空间。
梁思成在《中国建筑史》中说:建筑是长出来的,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化体现。
(相关资料图)
贵州是个名副其实的“山地王国”,山峦重叠,溪涧纵横。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,贵州先民利用自己的智慧,建造了一座座瑰丽恢宏结构奇巧的宫庙寺观、祠堂会馆、佛塔牌坊、楼阁桥梁,创造了具有特殊文化印记的山地建筑文化。
依山而建的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座“露天博物馆”,展示苗族发展的史诗。贵州图片库钟传坤 摄
依山而建,傍水而居,住在这样的建筑里,我们的前人才觉得可以安身立命,落地生根。
自然山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居所,即所谓的“洞居”。散布贵州各地的旧石器早、中、晚各时期洞穴遗址,均反映了史前人类的“洞居”生存状态。
安顺紫云中洞苗寨。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
青铜时代,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,贵州逐步出现了大群体集中聚居的方式,可能出现了穴居、巢居,甚至是早期干阑式建筑(干栏式建筑)的形式。
干栏式陶屋 赫章可乐汉墓出土
夜郎兴盛时期,贵州应当出现过大型的聚落和房屋建筑。
汉武帝开发西南夷,中原的官吏、士兵、平民不断迁入贵州,带来了先进文化,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、文化的发展,也开启了贵州建筑变革的新纪元。
在今黔西北,黔东北,黔中的许多县市,均发现大量两汉时期汉式土坑墓、砖室墓和石室墓,表明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已逐渐传入贵州。
赫章可乐遗址贵州图片库
在赫章可乐和安顺宁谷的汉代遗址中,出土了大量有“建”“四年”“长乐未央”等铭文的瓦当,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较高规格的官方建筑。
三国至隋唐时期,贵州建筑发展十分缓慢,至今仍没有发现高规格的建筑遗存。
宋代,随着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,贵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
杨粲墓位于遵义,始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(1241~1252年)
杨粲墓、夜郎坝宋墓、两岔河宋墓是贵州宋代石室墓的代表。墓室的雕花格扇门等仿木构石雕,与《营造法式》所载宋代建筑有诸多相似之处,表明贵州黔北地区建筑已经受到川南甚至宋代主流建筑文化的影响。
南宋为对抗蒙古南侵,在贵州陆续有了城垣建设。贵定县城城垣,黄平旧州城垣,以及作为播州土司的最后根本和抗元堡垒——海龙屯都是这一时期建成。
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(1257年),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的平播之役。贵州图片库卞志武 摄
元代大力推行土司制度,贵州许多地方为各级土司所统治。元代的民族融合给贵州带来了新的文化基因,也促进了贵州建筑的发展。
西秀山白塔位于安顺城中心西秀山上,西秀白塔始建于元泰定三年(公元1326年)。贵州图片库陈熙 摄
圆通寺始建于元至元十一年(1274 年)。明朝期间多次重修,后毁于兵燹。明崇祯年间再次重修。
但这一时期建设的宣抚司、安抚司、长官司等土司衙署和寺庙建筑,现也仅存部分石柱础及石台阶,无法考证上部建筑的形制。
明代,贵州政治地位和军事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,加之东西、南北驿道的打通,使贵州交通大为便捷,经济迅速发展,客观上也促进了建筑的发展。
“调北征南”“调北填南”政策的实施,让来自江南地区的军民,带来汉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,使各类建筑在贵州高原迅速出现。
两千年历史的镇远古城带着清风流水入黔而来。贵州图片库江杰 摄
明万历《贵州通志》记载,当时全省有城垣47座。贵阳、安顺、镇远、平越(今福泉)、真安(今正安)、赤水等城池,均在明初即由土城墙改为石城墙,并借助城外河流以固守。
安顺文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(约1368年)。贵州图片库 程洪凯摄
清代是贵州建筑大发展的时期,也是留下建筑实物最多的时期。
首先,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体系的完善。除城墙、城楼、衙署等建筑外,文庙、武庙、城隍庙等祭祀建筑,龙王庙、土地庙、财神庙等民神庙宇,文峰塔、文昌阁、魁星阁等文教建筑,以及各种寺庙、道观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。
贵阳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,历代屡加修葺,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(1909年)重建遗存。贵州图片库 张晖 摄
其次,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贸建筑的发展。沿商贸线路分布的城镇出现了大量店铺、商号、作坊、客栈、马店,各式各样的会馆成为各地商人比拼财力的舞台。
三是各地移民逐渐增多,不仅使宗族祠堂逐渐兴盛,而且带来了长江中下游江西、湖广以及巴蜀的乡土建筑文化。同时,官员、富商、乡绅等阶层的兴起,也使宅院、民居建筑日趋精美,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贵州居住建筑水平。
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(公元1672年),为杉木结构,呈宝塔形,双葫芦顶,共十三层,八角攒尖顶,高25米,其中木构架高达17.65米,占地面积160平方米。来源 贵州图片库
四是少数民族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侗族鼓楼、风雨桥建造技术不断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。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也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,建筑类型逐渐丰富。
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,贵州建筑仍然延续着清代的发展势头,只是逐渐加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,出现了大量传统建筑中穿插少量“洋脸式”建筑的情形。
王伯群故居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栋仿西式建筑,西学日兴西式建筑风格始现,它的出现,打破了封闭的西南腹地城市贵阳以往的砖、木方建筑史。 贵州图片库朱进 摄
同时,教会建筑也带来了建筑形式新的变化,采取中西折中的建筑风格,将中式的牌楼式大门、楼阁、穿斗式梁架与西式教堂的山门、钟塔、木肋穹顶结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。
贵州复杂的自然地形地貌,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的天然屏障,在文化差异性和自然差异性的长期作用下,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。
部分素材来源:《乡村地理》《问木》《艺起游贵州》《筑影》
网络@HenryYue饱饱盒子 黔行者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视频制作 刘婷婷
编辑 刘婷婷
二审 李勇
三审 陈海东
中新网合肥5月19日电 (吴兰 周晓伟)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近日落下帷幕。记者19日从安徽医科大学获悉,该校2022届本科毕业
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(童笑雨 柯溢能)5月19日,记者从浙江大学(下称“浙大”)获悉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课题组
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(记者 陈杭)近日,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《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城市更新规划)》(下称专项
中新网海口5月19日电 (记者 张茜翼)生态环境的“高颜值”是海南一张靓丽的名片。记者从19日海南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
X 关闭
X 关闭